第七七六章 俄国的反应
空军司令员薛锦华立正应道:“是!”
王越继续发布命令:“由参谋部发电通知,第三师从天津到济南,进军归德;第二,四两师由山东青岛方向进军归德。起点委员会要协调各部门,务必征调到足够的车辆,保证天策军的行军速度。”
自辽东抵定后,天策军主力部队的驻防区域做了重新调整,第六师回到起点城,第三师回原驻地天津,同时回到天津的还有海军陆战队,所以京津地区天策军的兵力是最多的。第一师继续驻扎南洋,第四师驻扎上海,第二师师长周延以兖州总兵的身份回到山东,驻扎地是青岛。
这时候的青岛归属即墨县管辖,青岛地区只有两个卫所:鳌山卫和灵山卫。由于良好的港口条件,青岛正在建设一座重要的军港,并改名为青岛。
现在的重要建设项目是京沈线,起点委员会的建设力量都向京沈线倾斜,所以京师至济南的铁路还没有完工,不过公路已经建成通车,所以第三师从天津到济南全程都是公路,因此进军速度要快于其他两个师。
青岛方向还没有公路,第四师由海运至青岛。
王越提醒冯源山关注北方的俄国动态,只不过是随口一说而已,因为辽东新定不久,这就需要一员大将坐镇,而现在的俄国远东军力确实不值一提。严格来说西伯利亚的大部分地区还不属于俄国领土,因为在绝大多数地区现在都处于无政府状态。
不过波雅科夫的哥萨克远征军一直了无音讯,可急坏了远在黑龙江以北一千二百公里外的雅次克城长官哈巴罗夫。
要知道外出打谷草的哥萨克远征军的兵力,占了雅次克城总兵力的四分之一,在哈巴罗夫看来这是一支强大的军队,在远东地区根本没有人能够将他们全部留下,但是严寒的冬季过去了,远征军依然没有消息。
哈巴罗夫只好派人南下搜寻远征军的踪迹,远征军外出会时常送回毛皮和女人,与雅次克城保持着联系,所以哈巴罗夫大致圈定了波雅科夫的远征军最后消失的区域——黑龙江。
公元一六四一年的春天,黑龙江附近的治安军部队,接连抓获或者击毙了流窜至黑龙江流域内的俄国骑兵斥候十一人,间接证实了王越的提防俄国人之言。
这些俄国骑兵当然是来刺探军情的,经过审讯,得到了差不多的结论,这些人来自北方的雅次克城。
哈巴罗夫在损失了一部分人手之后,终于知道了波雅科夫的远征军失陷在了黑龙江雅克萨城附近,他的敌人是明国人,这是从当地土著那里得知的。
远征军的全军覆没让哈巴罗夫知道,以雅次克城的全部兵力也无法为远征军报仇,所以只有向莫斯科求援。
雅次克城相距莫斯科八千八百多公里,天知道援军什么时候才能来。
七月十六日,河南归德府周遭各县相继陷落,闯军日渐临近,城内气氛愈加紧张,大小店铺纷纷闭户,恐慌的气氛正在蔓延。
归德官府一众官员因为紧张过度,为城内兵民制定了严苛的守城制度法规。
“凡城中粮食,火药,铜铁,一体征用。”
“凡城中,男女老少,皆分兵列队,区分青壮老弱,青壮分队上城,老弱搬运物资。”
“凡城中官员,皆守城门。”
商丘知县梁以樟负责全城防守事宜,连续发布施令:“户部郎中沈大人守西门,举人徐作霖副之。”
“工部尚周大人守西南门,生员宋权副之。”
“...。”
归德哪来的户部郎中、工部尚?其实是罢职在家的官员,应该称作前户部郎中,或者故户部郎中,就好像现在的称呼官员不能称呼副什么一样,这些罢职的官员,也不能称人家为前什么,或者是故什么,下面的工部尚等都是一样的。
这些罢职在家的前官员们以及士子们都好说,他们和流寇也是势不两立。可是官府全民皆兵的政令,使城内百姓怨声载道,不管愿不愿意,都被强迫守城。
商丘县知县梁以章身为城内团练首长,日夜巡查四门,不敢有丝毫松懈。今日巡查到南门,南门乡勇队官,副职宋权竟然不在岗位,梁以章勃然大怒。
“流贼大军压境,宋权竟敢擅自离岗,为严明法纪,必须重罚,本县将会同县学教谕和归德府学政,革除宋权的生员功名。”
如果是军法从事,宋权小命都要不保,革除功名算是轻罚了。宋权知道后,找梁以章认错求情,也未能得到宽恕,梁以章一点情面也不讲。
这些乡勇带队的个个都是城内大户人家子弟,宋权心中窝气,就与侯方域、薛凤举、吴伯胤等士子酌议办法。商丘正是侯恂的老家,此时侯方域正在城内。
“梁以章欺人太甚,我等岂能坐视!”大家都是归德府士子,平时交谊颇深,不由的同仇敌忾,纷纷大骂梁以章歹毒。
十七日,闯军哨骑呼啸而至,治安军一部在城外歼灭流贼两百多人后,见后续闯军势大,为避免被包围,治安军退入城内,城外的移民接待站撤除。
闯军大部即将抵达,城内气氛更加紧张,梁以章正在县属官员在县衙紧急议事,商量对策。
诸生(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、州、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)百余人将县衙包围,大声喊道:“梁以章出来,给我等一个说法!”
在大明朝,士子闹事时有发生,士子是有特权的,普通老百姓根本不敢。
梁以章弄明白原因后,气急道:“斯败类,斯败类,来人呀,把他们通通赶走。”
随即一场全武行在商丘县衙前上演,衙役快班们与士子们打作一团,冲突中,生员何广被殴死,矛盾更加激化。
城内的士绅大户纷纷不满梁以章的作为,欲收回资助守城的钱粮和自家的家丁乡勇,归德知府王世琇埋怨梁以章处置失当,引发民怨。